狗狗为什么有攻击性?
谢邀 首先明确一点,所有动物都有“攻击性”,所谓“攻击性”是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生存所具备的一种本能。只是不同的物种“攻击性”的表现形式和强弱程度各有差异而已----对这种差异的感知取决于我们对不同物种“攻击性”行为观察和了解的广度与深度。
以人类为例,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把一个瘦骨嶙峋、形如丧尸、面露凶光且满嘴脏话的人视为具有攻击性的对象吧;同样的,一条体型肥硕、毛光水滑、冲人摇尾示好的宠物狗也不容易被认为是具有攻击性的动物之一(虽然这条狗有可能对你发起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很大)。然而如果一条外表跟上述两者不相上下的狗,却有可能因为其处于“护食/护子”状态而展现出较强的攻击性。所以说,判断一只动物的“攻击性”强弱与否,本质上还是一个主观认知的问题。 但是,无论怎么说,任何动物都具有“攻击性”,或者说,所有的生物都可以为了维持自身生命存在与延续而发动攻击性行为。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事实。
其次,我们还需要了解影响“攻击性”行为发生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。这些因素主要包括:生理因素(遗传、激素等)、环境刺激(食物、住所等)以及个体经验等。其中,个体经验和外界刺激在影响“攻击性”行为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比如同类的入侵、食物的抢夺、异性的求爱等都会引发“攻击性”的行为表现出来。
最后,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行为属于“攻击性”行为。根据行为学的研究,几乎所有动物表现出进攻性的冲动行为都属于“攻击性”行为范畴;只不过不同物种的“攻击性”行为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。对于人类来说,撕咬、掐头、抓脸、推搡、踢踹、打屁股甚至辱骂都属“攻击性”行为;而对狗来说,吠叫、扑咬、撕咬、轻咬、舔手、蹭肚儿甚至哼唧都属“攻击性”行为。